2013年3月,依據《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組建新的國家食藥監局,力圖改變食品安全監管“九龍治水”的局面。按照時間表,省、市、縣三級相應改革應分別於去年上半年、9月底和年底前完成。但事實上,直到今年的6月,地方食藥監管職能仍未劃轉完成,原因在於市縣兩級的食藥監局的人員配備較少。許多地方更熱衷於將工商、質監、食藥三局合併為市場監管局,以原工商人員為主,有學者擔心大部制的市場局會分散食藥領域的監管力量、降低食藥監管的專業性。(10月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
  這篇報道提到了兩個問題,一是食藥監局人員配備少,在市縣兩級的食藥監局之下也沒有建立類似的工商局下屬的工商所的派出機構;二是地方開展的大部制改革探索,食藥監局被被歸併到新設立的市場監管局,而這個新機構是以原先的工商局、工商人員為主搭建的,監管的專業性不足。
  依照報道中受訪專家及官員對問題的表述,可以自然而然推出的解決方案是,加大食藥監局特別是基層編製、人員的配備,並且,地方新設立的市場監管局,也需要將從事食藥監管的人員配齊到一定比例,還要保證其專業性。
  但問題是,各級政府所屬的其他職能部門,也可以以類似理由要求編製、人員只能增加,不能減少,這樣一來,政府的機構改革還要不要推行下去?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都可以舉出大量的數據和案例,來證明工作壓力太大、人力配備不足。不要說食藥監局、環保局這些履職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部門存在人手不夠,就是許多人理解上的清水衙門、閑置單位檔案局,這些年也在適應檔案館藏的電子化,要讓過去只熟悉、只適應紙質文檔管理的工作人員完成轉型,人手也缺得很啊!
  如果每個部門都像食藥監局那樣,工作壓力一大,就喊人員配備較少,並非得把現有監管及其他職能履行不力的原因統統歸咎於此,恐怕現有的機構改革不但需要叫停,公務員還得擴招四五倍,才能滿足這些部門的用人需要吧?這樣恐怕又走到了冗員反彈的老路上了吧?
  前面都說到了,既然檔案局都需要讓工作思路、方式實現轉型,人員都得重新培訓,為什麼食藥監局以及以市場監管局名義出現的監管部門就不可以?現有公務員經培訓所能掌握的履職能力,專業性肯定跟科班出身的畢業生有差距,但可以通過工作來縮小差距。再說了,監管專業性未必非得監管部門配齊所有專業人員才能實現,完全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讓科技創新企業、第三方評價機構承擔監測職能,監管部門的公務員要更多的抽出時間去巡查市場。
  有意思的是,報道中,一位供職於浙江某地衛生部門的公務員為了說明工作壓力很大,監管專業性的要求很高,給出了這樣的說明“我們的專業法律有6個法律、25個條例和400多個規章”。要知道,很多跨業經營的大型企業要規避法律風險,需要掌握的法律、條例和規章數量要多得多,卻通常只需配備很少幾名法務人員——在企業法務部門工作的人,當然都是法律專業畢業生,但未必是所工作單位所涉及的具體法律法規的專業方向,很多人都是在進入具體企業後才開始快速學習和適應。為什麼企業的法務人員可以做到從外行到內行,偏偏一些食藥監局的公務員,卻可以理直氣壯的大言不慚“尤其是藥品監管,對於新入行者,可能‘連一個舉報都看不明白’”?
  一些官員始終在監管人力有限問題上糾纏,說到底還是對機構改革的理解存在偏差。請註意,國家2013年3月發佈的是《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說到底,監管編製、人力的補充,職能主要來源於原先的審批職能裁減,相關環節的人員和編製剝離轉移。在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省份的經濟發達城市,由於外來流入人口和企業較多,確實存在遠超監管部門人力配備所能達到的工作能力上限的需求,應當適當增加對這些地方的治安管理、環境保護、食藥監等職能部門的監管人力配備。但除此之外,國內其他許多地方,類似食藥監局這樣的職能部門是否真的面臨人手緊張,其他相關的職能部門在審批制度改革後也無法剝離人員和編製,是非常令人懷疑的。
  文/鄭渝川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原標題:食藥監管人手不足,只有擴招一條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j13djdyz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